恭賀! 本中心立方衛星審查委員,沈明學博士參與NASA IMAP 任務成功發射!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公告時間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5-09-25 17:21: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太陽風不斷向外吹拂,形成一個被稱為 太陽圈(heliosphere) 的巨大氣泡,將地球與行星庇護在其中,抵禦大部分來自銀河的高能宇宙射線。然而,太陽圈的邊界與其內部的粒子加速過程,至今仍是空間物理中最重要的未解之謎之一。自 2008 年起,NASA 的 IBEX(Interstellar Boundary Explorer) 首次用能量中性原子(ENA)描繪太陽圈的全球結構,發現了震撼科學界的 IBEX Ribbon(緞帶結構)。但 IBEX 的能量範圍有限、空間解析度不足,許多現象仍無法解釋。
NASA IMAP 任務(Interstellar Mapping and Acceleration Probe,星際測繪與加速探測器,https://imap.princeton.edu/),是 NASA 的一項太陽物理學任務,IMAP 將接替 IBEX,提供更高能量解析度、更快的觀測更新頻率,以及更廣的科學視野,來解答以下問題:太陽圈如何形成保護層,過濾來自銀河的宇宙射線?高能粒子如何在太陽風與星際邊界被加速?太陽與星際介質交互作用下,能量如何在不同尺度流動?它將同時研究太陽圈(Heliosphere)中兩個重要且相互關聯的科學主題,也就是高能粒子的加速以及太陽風與在地星際介質的相互作用。
太陽風不斷向外吹拂,形成一個被稱為 太陽圈(heliosphere) 的巨大氣泡,將地球與行星庇護在其中,抵禦大部分來自銀河的高能宇宙射線。然而,太陽圈的邊界與其內部的粒子加速過程,至今仍是空間物理中最重要的未解之謎之一。自 2008 年起,NASA 的 IBEX(Interstellar Boundary Explorer) 首次用能量中性原子(ENA)描繪太陽圈的全球結構,發現了震撼科學界的 IBEX Ribbon(緞帶結構)。但 IBEX 的能量範圍有限、空間解析度不足,許多現象仍無法解釋。
NASA IMAP 任務(Interstellar Mapping and Acceleration Probe,星際測繪與加速探測器,https://imap.princeton.edu/),是 NASA 的一項太陽物理學任務,IMAP 將接替 IBEX,提供更高能量解析度、更快的觀測更新頻率,以及更廣的科學視野,來解答以下問題:太陽圈如何形成保護層,過濾來自銀河的宇宙射線?高能粒子如何在太陽風與星際邊界被加速?太陽與星際介質交互作用下,能量如何在不同尺度流動?它將同時研究太陽圈(Heliosphere)中兩個重要且相互關聯的科學主題,也就是高能粒子的加速以及太陽風與在地星際介質的相互作用。
Image Credit: NASA/IBEX/Adler Planetarium
IMAP 的四大科學核心目標:
深入研究本地星際介質(LISM)的成分和特性。
深入了解太陽風與星際介質相互作用區域的演化規律(包括時間和空間維度)。
研究太陽磁場與本地星際介質相互作用的相關過程,並加深對這些過程的理解。
研究太陽附近、日球層和日鞘區域內的粒子注入和加速過程,並加深對這些過程的理解。
這些科學成果不僅能解開基礎物理問題,還能幫助人類深入了解並預測太空環境,對未來載人深空探索安全至關重要。IMAP 任務於2025 年9月24日由 SpaceX Falcon 9 火箭自佛羅里達發射,將前往位於日地系統的 L1 拉格朗日點,距地球約 150 萬公里。這個位置可持續觀測太陽風與入射星際粒子,同時避免地球磁場干擾。任務時長至少 2 年科學運作期,設計上具備延長運行潛力。IMAP 搭載 10 種科學儀器,涵蓋能量中性原子成像儀(IMAP-Lo, IMAP-Hi, IMAP-Ultra)、離子與電子分析器(SWAPI, CoDICE, HIT, SWE)、塵埃探測器(IDEX)、磁場儀(MAG)、和Lyman-α探測器(GLOWS)。這些儀器協同合作,全面涵蓋太陽圈物理。
Interstellar Mapping and Acceleration Probe: The NASA IMAP Mission (McComas et al., 2025)
成大畢業的沈明學博士是一位研究太空電漿、宇宙塵埃、高能粒子和日球層物理的科學家,現職普林斯頓大學天文系太陽物理實驗室副研究員(Princeton Space Physics Laboratory)。2017年於成大航太所碩士畢業,師從趙怡欽師門,碩士論文在台灣自主研發一種電子迴旋共振離子推進器(ECR Ion Thruster)。他的博士論文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的波德分校(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)研究使用電場天線探測器(結合建模和實驗室測量)來探測宇宙塵埃的方法,他博士工作的實驗室即是開發IMAP/IDEX的科羅拉多塵埃實驗室(CU Boulder/LASP/IMPACT)。在攻讀博士學位之前,他的研究興趣擴展到了太空天氣研究(地球磁層-電離層-熱層耦合),他和我校地球科學系林建宏教授合作多篇火箭發射導致電離層洞(ionospheric hole)與電離層擾動(Rocket-triggered traveling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)。
左圖:SWAPI 飛行體儀器;右圖:沈明學博士和IMAP-Lo飛行體。圖片來源:沈明學博士。
在IMAP探測器任務,他現職為IMAP-Lo儀器的副領導(deputy lead)以及為SWAPI儀器的科學團隊(前儀器校正負責人 calibration lead),更多內容與沈博士的演講可參見太陽物理學未來領袖 (HFL) 計畫(https://imap.princeton.edu/team/heliophysics-future-leaders)。
此外他也致力於太陽物理與行星科學的資料分析,如:(1)用帕克太陽探測器上的IS☉IS儀器研究高能粒子和塵埃;(2)用Juno/Waves和SolO/RPW數據研究太陽系的塵埃環境;(3)用旅行者一號(Voyager)的電漿儀器數據研究近地星際介質。
2025年9月22日星期一位於佛羅裡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39A發射場,一架搭載了NASA“星際探測與加速探針”(IMAP)、卡魯瑟斯日冕觀測站以及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(NOAA)“太空天氣後續觀測衛星-拉格朗日1號”(SWFO-L1)的獵鷹九號。圖片來源:SpaceX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ad more